“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精彩点评
翘楚集结,云端论剑。8月18—19日,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于线上成功举办。104组参赛教师团队同台竞技,线上角逐,共研“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多位外语界专家把脉课堂,精准点评,发表寓德于教智慧见解,启迪教学设计优化思路。
为促进大赛成果共享,教学智慧传递,助力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大赛组委会特别整理了全国半决赛评委会主席及提问评委的精彩点评,以期帮助广大外语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成效。
本期与您分享大学英语组第5、7场次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和提问评委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的真知灼见和智慧点拨。
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精彩点评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的文件与规范,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提升其教学能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大赛自2013年起已举办8届,今年,虽有疫情影响,仍有约3500名教师参加了大赛,对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意义深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本场比赛的评委会主席,通过观看16组参赛教师团队的教学,我认为老师们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1. “教学之星”大赛举办8年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其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被广泛应用,这一理论已经深入人心。
2.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信息时代的便捷,教师们使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来源广泛,不仅增强了教学材料的丰富性,更通过多元输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我们在鼓励教师广泛利用多元教学材料的同时,也要提醒各位: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材料。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语言教学与育人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国实现教育强国并最终实现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英语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4. “教学之星”大赛8年来,我看到参赛教师的总体语言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语言的准确性、流利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接下来我想就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课程思政三方面谈一谈我的想法。
第一,教学理念一定要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介绍中提到了很多应用语言学概念,但很多时候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概念,导致这些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落实或被不当应用,例如把autonomous learning和self-study混为一谈,对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解和应用产生偏差,对于assessment of learning、assessment for learning以及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区别理解不到位,input和intake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等等。
2. 在部分教学展示中,教学理念成为一个“标签”,教师宣称用了某个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设计和展示中,却未能真正落实和体现这些理念,从而导致说课和展示脱节,这也说明虽然教师在不断学习,了解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但对于具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二,有效教学、让学习发生,是教学的核心目的。比赛中,教师如何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优化:
1. 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输入,在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即intake,教师在提升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输入的质和量,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使高质量的输入成为高质量的输出。
2. 学情分析对于教学成效的达成至关重要。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学生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不同类型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只有对学生水平和需求都足够了解,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方可实现有效教学。
3. 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反馈非常重要,有效的反馈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的发生。
4. 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有互动,这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5. 英语课程的挑战度至少应从三个层面来体现,即语言层面(linguistically challenging)、智力层面(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和认知层面(cognitively challenging),教学任务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的挑战度,才有可能成为有挑战度的课程。
第三,教师应当通过语言材料、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让课程思政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而不是仅仅在教学中单纯地插入一个思政模块,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忽视语言输入,英语教学中使用大量中文素材无益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不应只选取中国的素材,西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应该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另外,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正在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于教师五个方面素养的要求:
1. 育人素养:强调立德树人,教师除了以学识育人,更要以德育人。
2. 学科素养:包括语言素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学科素养等。
3. 教学素养:教师应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基于学情分析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4. 信息素养:教师应具备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5. 科研素养:教师应具备研究能力,更要让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提升。
最后,我有一点遗憾:在今天的展示中没有一组老师提及《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量表》作为一个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力标准,对于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老师们更多了解、更多学习。
提问评委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精彩点评
感谢各位参赛教师的精彩教学,作为本场比赛的提问评委,我想谈几点我的感受,与各位老师交流探讨。
在提问过程中,一条贯穿的核心思路是:该教学是否做到了基于证据的教学(evidence-based teaching),即说课中提出的各种教学理念、设计原则是否在教学展示得到了有效落实。下面我想从这个角度谈一谈我们如何做好比赛和今后教学,更好地建设一流课程。
第一,要做到基于证据的教学,首先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就要求说课和展示的两位教师充分沟通,协同合作,让说课和展示环节的理念一以贯之——“you present what you preach”。常见的误区是两位老师缺少实质上的沟通,理念与实践两张皮,教学理念和设计原则说得非常漂亮、全面,列举了很多经典或前沿的理论,但在教学实践展示环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看不出是如何体现上述理论的。
第二,要做到基于证据的教学,外语教师需要提升理论素养。有效教学必须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千变万化,教学对象的水平和背景千差万别,所以没有唯一正确的教学设计,关键是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所以学习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科学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语言观决定二语习得观,进而决定外语教学观。除了外语教学相关理论,教师还应学习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我们外语教师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消化和吸收,真正理解理论才能创造性地将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
第三,要做到基于证据的教学,外语教师要提升教学研究素养。教学研究要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这个终极目标。外语教师的背景不同,有语言学方向的,也有文学或其它方向的。无论哪个方向的,既然从事外语教学设计,就应身体力行研究教学。老师们可以选择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如外语测试、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开发等,但任何方向的外语研究,最终都应作用于教学,研究要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收集系统的证据,这个过程就会促使教师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反思教学设计是否促进了有效学习的发生,进而切实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第四,要做到基于证据的教学,必须做到语言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要高度一致,这也正是本届大赛主题“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所传达的要义。外语课程思政应基于语言材料,提炼思政教学目标,并将思政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到外语教学中,特别要注意避免语言教学和思政教学两张皮,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生硬的教学设计不利于真正做好课程思政。
在今天的比赛过程中,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在提问环节同大家讨论问题、共同思考,在我看来,提问环节给了老师们一个将未能在说课或者展示环节清晰体现的内容进行澄清、补充和解释的机会。通过线上的沟通,我们也构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共同体,共同反思教学理念和实践,习得新知——从community of practice、community of enquiry到community of learning。
以上是我的几点感受,期待与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共同探讨。
真知灼见,智慧点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更多评委精彩点评,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白晓煌副教授精彩点评
“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张虹副教授精彩点评